越南旅游有4大风情人文特色是你不容错过
作者:发表时间:2019-05-19 09:56人气:14571
行驶在辽阔的海面上,深蓝色的海水中矗立着形态各异,千姿百态的山峦,人仿佛游走在浓墨重彩的画中,人与天水山峰融为一体使人不由感叹万分。大自然真是神功巧匠,将如此壮丽的画面,恩赐给人类。此时你似乎忘记人间所有的烦恼和不快,深深陶醉在它赋予的气势中不能自拔,一种心中的愉悦,一种自豪,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这就是在
越南旅游所体会到的感受。今天,小编要带你体验别样的越南风情!
到越南旅游体验—服饰风情篇:长裙、拖鞋与帽子
在越南逛街,你会发现,越南姑娘不仅脸蛋漂亮,而且身段也很迷人。
像中国女人穿的“旗袍”一样,越南女人也有自己的“国服”,它外层像极了中国的旗袍,开衩却开到了腰际上,小竖圆领,上半段是双层,裙身一律长及脚裸,缀上绣花或滚边,雅致极了。这种中国旗袍式的服装,收腰效果极好,越南姑娘的迷人身段多半来自它的衬托。当一阵风儿吹过,裙裾飞扬时,越南姑娘并不手忙脚乱地去掩裙脚,而是捋起长发让它与裙子一起飘扬。她们不怕男人想入非非,想入非非也没用,因为她们的“国服”与中国的旗袍不一样,那里面还有一条长达腰际的阔脚长裤呢。
对于越南人的穿,你没办法用中国的习惯或标准去看待。在中国,拖鞋只有在家里才穿,要是穿拖鞋上班,轻则受警告,重则炒鱿鱼。而在越南,穿拖鞋上班逛街的却是一种时尚。我们常常见到一些穿西装的男士和穿国服的女士脚趿拖鞋悠然逛街或骑着摩托上班。
越南属亚热带气候,又是盛产橡胶的国度,因而越南橡胶的质量名列世界前茅,生产的橡胶拖鞋质地柔软,韧性好,特别耐穿,据说四五年都穿不坏,且不会脚臭,因而橡胶拖鞋便成了越南的“国鞋”受到青睐。在越南的大小商铺、摊档里,五颜六色的拖鞋十分畅销,购者如潮。在抢购人潮中,除越南人外,游客也不在少数。显然,越南拖鞋已有了荷兰木鞋的效应,进入到旅游纪念品的行列。
在游客中有这样一种说法,如果有两个性别不同的越南人其外表都没有明显的性别特征,那么你只要看他们头上的帽子就行了———戴绿帽子的一定是男人,戴白帽子的一定是女人。
白帽子没有被赋予帽子之外的附加意义,它只是一种遮阳挡雨的工具。而绿帽子在越南没有中国式的贬义概念,它是战争的产物。越南在二十多年前是一个战事不断的国家,那时的越南男人大多有过当兵的经历,为了防御子弹击中头部,选择了与草木相同的绿色材料做帽子来隐蔽自己。也许是为了一种纪念,也许是为了表达一种精神,绿帽子虽然在和平年代失去了防御和隐蔽的功能,但越南男人依然情于它,让它成为永恒的标志和永不过时的时尚沿袭下来。
戴绿帽子的越南男人个个都显得很骄傲、很神气。因为在越南女人的心目中,戴绿帽子的男人就算不是保家卫国的功臣,也该是功臣的崇拜者。所以越南男人有理由在和平年代仍然受到女人的爱戴和重点保护,不下地干活,不从事体力劳动;所以我们所看到的越南男人总是戴着绿帽子骑着摩托招摇过市,或者抱着双手悠哉游哉。
到越南旅游体验—饮食风情篇:不爱米饭爱米粉
在越南,“米饭”、“米粉”是两个使用频率很高的双关词语,除它们本身的意义外,幽默的越南人还赋予了它们新的指代,那就是“老婆”和“情人”。
米饭和米粉是越南人每天必吃的主食。越南是世界第二大稻米出口国,大米当然就过剩了,有了过剩的大米就会有吃不完的大米饭,大米饭吃多了自然就腻,加之热带的早熟稻米做的大米饭本身就缺乏韧性,味如嚼蜡,久而久之更让人厌烦之至。于是就会想法子调剂味口,于是就有了越南人特制的米粉。这米粉比云南的米线嫩,比广东的河粉白,比陕西的挂面薄,透明而有韧性,再以鸡丝汤调之,哇噻!那味道啊,真是又鲜又香,爽口极了!
想想这米饭和米粉的不同,再对照人们对老婆和情人的心态差异,大家无不佩服越南人的想象之丰富,比喻之恰当。我们在
越南旅行的那些日子里,每当吃早点时,总有男同胞显出一副暧昧的表情煞有介事地念叨:“越南米粉真好吃,回去时什么都可以不带,但一定要带上越南的米粉啊”。说完这话,不等周围人发笑,自己则已笑得喷饭了。
到越南旅游体验—文化风情篇:热气腾腾中国风
尽管法国在越南统治了将近一个世纪,美国也在越南有过整整十年的侵略历史;尽管两个西方大国都曾有意无意地向这里注入和渗透西方文化。然而,他们最终给越南留下的除了有形的法式建筑和无形的“美元概念”外,就只剩下关于战争的惨痛记忆了。在今天的越南大地上,我们看不出有多少西方文化的痕迹,相反,所到之处,给我印象最深、感觉最强烈的,却是一种我们熟悉而亲切的中国味儿。
中国人去越南是不会有出国的感觉的。看人,都是熟悉的面孔;看物,也不感到陌生。所以,置身越南,如果不看广告招牌上的拉丁文字母,就难免会产生在国内某个地方出差的错觉。
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的越南人自称是龙的传人。早年汉字汉语曾在这个国度里风行,虽然在法国的殖民统治时期,强行推行过法文法语,以至后来终于创建了以拉丁字母为元素的本土文字,并确定了越语为国语。但是,汉语及其中国文化仍在这里根深蒂固地存在,并以其深厚的底蕴和无穷的魅力影响着这里一代又一代人的信仰取向、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
在河内的大街小巷,在乡村的公路沿线,随处能见到佛教和道教的寺庙。而且来这里许愿还愿的膜拜者甚多,每家寺庙都是门庭若市,香火旺盛;寺庙的建筑风格跟中国的寺庙别无二致,门窗是一律的方形,色调是一律的青灰,门联一律是用漂亮的汉字书写,对仗工整,韵律严谨,意境深远。越南人不仅大多信仰佛教和道教,而且就是在他们本土的高台教的教堂里也供着孔子和老子的塑像。在信仰高台教的越南人心中,孔子和老子是与耶稣和菩萨平起平坐的。
在城乡住户、旅馆、饭店乃至机关的门窗上,金童玉女图、寿星福禄图以及“金玉满堂”、“吉祥如意”、“开门大吉”、“出入平安”之类的中文吉语十分显眼。在市区和公路边的广告牌上,常常看到以龙图虎案为商标的广告。我曾在河内商店买了几盒绿豆糕,回到酒店细细端详,发现其包装盒的左上端十分醒目地印着二龙戏珠的图案,龙图之下还写有“黄龙古传”四个繁体隶书式的中文字。就冲着这几个可亲可敬的汉字,我不惜扩大购买计划,多买了十盒在中国并不稀罕的绿豆糕。
越南人不仅对中国的古文化兴趣浓厚,而且对中国的现代文化也正热情高涨。越南官方或明或暗地效仿中国的治国模式;越南新闻出版界在办报办刊的思路上也在向中国的报刊靠近,在越南的书店和报刊亭里,和中国的报名刊名相同的报刊比比皆是;在越南民间,人民币已成为通行货币,中国商品广泛流行,连旅游车上导游用的扬声器也是从中国进口的,“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曲子也随之进口到了越南;在文化教育界,写中国字、说中国话已成为时尚。
到越南旅游体验—马路风情篇:摩托,摩托
一种交通工具在一个国家或一座城市形成蔚为壮观之势、被外来人看作一道风景一种风情的,在我的印象中除了美国的汽车、中国的自行车、威尼斯的“贡多拉”之外,就该是越南的摩托车了。
摩托车在越南的普及程度就如同中国的自行车,那是家家必备、人人必用的交通工具。仅河内这个280万人口的城市,已拥有摩托车近百万辆。在这个国家,随意走进一座城市,你都会被无处不在的摩托车所包围,街道两边停放的是成行成排的摩托车,街道之中流动的是成群结队的摩托车;即使在住在高层酒店里,你也摆脱不了这样的包围,摩托车的轰鸣声总是不停地在你耳畔回响。在上下班的高峰时期,走在城内的大街上,你会感觉到整座城市包括你自己仿佛已被摩托车淹没,不知所处,不知所措。只见那满街的摩托车像是草原上受惊的野马,无一不是争先恐后,而骑在摩托上的越南族男女,也无一不像骑马背上的蒙古族儿女那么勇猛、那么不顾一切地勇往直前。这个时候,你想穿过马路简直比登天还难,你只有乖乖地站在马路的一边看着如织、无序、疯狂的摩托车队发呆的份儿。
导游小海去年刚刚大学毕业,他告诉我说,他的奋斗目标就是在两年内购买一辆“本田”摩托车。他的想法代表了越南新一代年轻人的共同心愿,甚至是一部分大学生的人生理想。拥有一辆自己的摩托车已成为战后越南人所追求的一种消费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