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出游目的地
发展旅游是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重要举措。旅游旺则经济活、百姓富。
近日,市委主要领导在渝东南调研时提出,要立足山地特点、生态资源和民族特色,谋细谋实旅游业发展的抓手,把山水文化特色资源转化为发展胜势,做优做强旅游经济。
山水城市重庆,旅游资源丰富,是游客争相“打卡”的热门城市,在后疫情时代,以扩内需、促消费推动经济恢复增长的大背景下,更应抢抓机遇、抢占风口。
重庆旅游业要如何顺应发展新趋势?怎样立足特色凸显优势?又该如何把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捋直这些问号,对于推动重庆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顺趋势
开年至今,“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旅游需求强劲反弹,熟悉的“人从众”场面回来了,为消费恢复增长注入了“强心剂”。
作为众多游客心心念念、“非去不可”的重要目的地,重庆自然不会错过此等良机,积极乘势而上、顺势而为。
找准“政策眼”。去年10月,国务院批复,允许在上海、重庆设立外资投资的旅行社,从事除台湾地区外的出境游;允许在天津、海南、重庆放宽外资捐资举办非营利性养老机构。重庆成为全国唯一获得“双试点”的省市,抓住政策红利做大做优旅游大市场。
推介城市形象。1月21日除夕夜,重庆举行了全国省级层面唯一跨年焰火表演,成为推介城市形象的现象级事件。相关数据显示,这场焰火表演整体的曝光量超17亿人次,有效拉动了春节期间文旅消费。
推出主题活动。春节期间,重庆推出近1000场次节日活动,涵盖文艺演出、公共文化服务、非遗展演和文旅惠民四大主题,为市民游客献上一份集“游、购、娱、赏、学”于一体的文旅盛宴。
一系列顺势而为的组合拳,打出了重庆文旅消费爆发式增长的效果。论口碑,有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推特上发文推介重庆方便游客的暖心服务;有市民游客在社交媒体刷屏点赞焰火表演。比数据,今年1月,全市纳入统计的过夜游客接待人数为789.15万人次,同比增长74.25%,喜迎开门红。
可以预期的是,随着经济形势稳步恢复,大家出游意愿、消费预期和产业信心将持续全线飘红,重庆旅游必会迎来新的“春天”。
凸优势
发展旅游,“特色”为先。千城一面无法吸引游客,传统的“游购娱”体验也缺乏足够客户黏性,必须因地制宜、找准定位,在特有禀赋、特色资源、特别体验上做文章,才能凸显优势,赢得口碑与市场。
概而言之,重庆旅游资源丰富、种类齐全、数量众多、特色鲜明,涵盖高山峡谷、江河湖泊、温泉康养、历史文化、民风民俗、都市风情、邮轮游船等类型,能够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
比如,以夜景、美食、商圈、穿楼轻轨等为代表的都市旅游资源,以长江三峡、乌江画廊为代表的峡谷风光资源,以大足石刻、涪陵白鹤梁、合川钓鱼城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资源,以红岩和歌乐山革命纪念馆、渣滓洞白公馆等为代表的红色旅游资源等等,都具有鲜明的重庆辨识度。
但立足地域特色细分旅游优势,“大都市、大三峡、大武陵”才是重庆旅游的三张王炸,高度契合“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的定位。
山水夯实重庆旅游“本底”。“江流自古书巴字,山色今朝画巨然。”重庆是一座山环水绕、江峡相拥的山水之城,素有“8D魔幻城市”“站立着的城市”等美名,放眼世界范围内,也称得上是独一份。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优势,成为重庆推动旅游发展的最大底气。
人文丰富重庆旅游“内涵”。“三千年江州城,八百年重庆府”。重庆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建城3000余年,得名800余年,1891年开埠,1929年建市,1949年解放,1997年直辖,是中华文明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巴渝文化、革命文化、三峡文化、移民文化、抗战文化、统战文化交相辉映,人文底蕴深厚,极大丰富了重庆旅游的“内涵”。
未来,重庆仍需因地制宜,立足山地特点、生态资源和民族特色,持续打造“大都市、大三峡、大武陵”旅游发展升级版,让旅游特色变得更特、优势变得更优。
转胜势
一个地方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把握“大势”尤为关键。把握不住趋势,就会事倍功半;守着优势“按兵不动”,就会坐失良机。只有顺应发展趋势、不断放大优势,才能赢得发展胜势,旅游业同样如此。
对重庆旅游业来说,接下来的重点是如何把优势转化为胜势?
优化旅游服务。旅游业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持续优化“服务”上下功夫。总体看,重庆旅游服务水平较高,去年游客满意度综合排名居全国第一。要继续以提升旅游体验为导向,在硬件上,完善景点停车场、住宿、餐饮、娱乐、卫生、路标、通信网络、电商等配套设施;在软件上,提升服务标准,强化对导游、旅行社、酒店、景区等旅游服务主体的管理,让游客来了不想走、让更多的“头回客”变为“回头客”。
丰富旅游业态。旅游业具有涉及面广、融合性强、辐射性广、带动性高等特征,是多产业发展的“增效器”。重庆要把单一的旅游景点串联起来,通过将旅游与农业、文化、商贸、体育等各领域相加相融,把“旅游%2B”渗透到农业、工业,培育旅游消费新业态,不断延伸旅游链条,实现产业联动“高融合”“高效益”,加快形成以旅游产业为纽带的复合型经济体系。
打响旅游品牌。近年来,重庆旅游在国内名气日增,但在国际上还没有打出足够知名度,需要进一步打响品牌。比如,持续提升“最宠游客城市”品牌感召力、影响力,通过举办“2023重庆全球旅行商大会”“重庆文化旅游周”等活动,加强在国际市场的营销推广力度,加快文旅国际化进程,更好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
察时者智,驭势者赢。重庆旅游业要“走在前列”,必须真正把长板用到极致、把优势化为胜势,不断做优做强旅游经济,为建设现代化新重庆注入更加澎湃的动力。